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产业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08 09:31:14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组委会

在故宫展柜中,一幅《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晕染出千年前的宋人诗意;苏州拙政园内,一曲《牡丹亭》的清音袅袅,恰似园中人穿越时空的痴情缠绵;国家博物馆文创柜前,一枚精致的凤冠冰箱贴,悄然带着历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意,以IP为媒、故事为线、产业为场,让优秀传统文化走红出圈、焕发活力。从国产动画到服饰文创,从沉浸式戏剧到非遗秀演,中国创作者以更加自觉的文化意识与更加开放的产业协作,推动文化内容向更广阔的消费场景与精神空间延伸。文化自信已不止于理念,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能。

中国故事拓展表达边界

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影票房为292.31亿元,观影人次6.41亿,同比大幅增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高达91.2%。在这一增长趋势背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内容形态的结合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50亿元,拿下全球单一电影市场票房最高纪录。今年暑期档,《聊斋:兰若寺》通过组卷式结构串联多个志怪故事,在奇幻寓言中映照现实人生的情感张力;《浪浪山小妖怪》用水墨风格与无名小妖的草根视角重构西游叙事,在东方美学与荒诞寓言中呈现普通人的成长选择……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通过光影艺术打动观众,一个个生动形象在不同媒介场景中拓宽着文化的边界。

随着动画技术和电影工业体系日趋成熟完善,不仅成就了哪吒系列电影,也让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黑神话旋风。制作水准不断进阶之余,国产IP的表达逻辑也在更新。这些以中国故事为核心的原创IP不断拓宽表达边界,持续释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表示:创作者不是简单还原传统,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其蕴含的精神内核、美学理念通过现代媒介语言和创意表达转译出来,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完成与传统精神的深度对话与重构。

过去我们谈优秀传统文化IP,常停留在表层元素的移植上,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是那些完成了再叙事与再造型的创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像《长安三万里》这类作品,它把传统诗意与视觉语言融合成具象的时代情绪,激起年轻观众的共情。” 

从大银幕到小屏幕,从动画电影到微短剧、电子游戏,中国故事被不断重新发现、重新讲述。中国文化IP正突破媒介边界,用可感、可亲、可信的方式贴近公众生活。

文化精品走进千家万户

当下文创产品的火爆,同样也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消费中的强劲生命力与广泛影响力。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区总是人流如织。数据显示,截至20257月,国博凤冠冰箱贴的累计销量已突破200万件。这一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自面世以来已带动凤冠IP全系列销售额突破亿元,创下国博文创产品近20年最高销售纪录。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缺一不可。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说。国博在设计凤冠系列产品时,并未止步于外观复刻,而是通过配套的文物故事卡、现场讲解等方式,将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枚冰箱贴、一条项链、一个首饰盒,更是一段可携带的历史

已经二刷国博的大三学生小林坦言:每次看到这枚凤冠冰箱贴,我都会想起在国博了解到的明孝端皇后的故事,感觉自己与历史产生了联结。显然,在文创产品的激活下,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老古董,而是能和人们跨时空对话的老朋友

在北京恭王府,非遗技艺则以服饰语言回应时代审美。从缠花、盘金刺绣等传统工艺出发,设计师将王府四季美学转化为都市衣橱的东方风尚。这个夏天,银安殿院落化身时尚秀场,甬道成为天然T台,·时尚品牌首发服饰与新中式成衣惊艳亮相,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深度融合。

北京恭王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娟表示:我们努力把王府经典元素从视觉观赏性转化为穿戴功能性表达。这一系列文化转化并非简单印花或复刻,而是通过面料、结构与语义的再造,实现古老亦时尚的生活化表达。从巴黎到新加坡,再回归北京,这一服饰即文化的路径,正印证着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

传统戏剧实现华丽转身

近年来,戏剧不再局限于大剧院,而是深入历史街区、古镇村落、特色景区甚至商场等空间。创作者将地方历史、民俗传说与非遗技艺融入戏剧情境,打造出沉浸式剧目。

在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朱家角课植园,园林版《牡丹亭》成为文旅融合沉浸式戏剧的典范之作。在真实的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水榭假山成为天然舞台。昆曲的婉转唱腔、园林的移步易景与经典爱情故事完美交融,让观众入画成为园中人,实现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沉浸式体验。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典园林相结合,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旅IP,极大提升了地域文化、传统戏曲的吸引力。   新一代戏剧创作者深耕中华文化沃土,积极探索如何将戏曲程式、古典美学、哲学思想与现代表演形式、前沿科技有机结合。他们勇于打破行业壁垒,主动寻求与文旅、科技、商业伙伴的合作,共同定义中国戏剧的独特范式,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内驱力。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李世涛说。

不仅仅是沉浸式戏剧,这场创新浪潮在戏剧领域遍地开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将静态的山水画卷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史诗,勾勒出宋风雅韵的意境之美。其巡演一票难求,相关话题屡登热搜,青绿美学因此成为文化符号、消费精品,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双赢。

在火爆的实景演出中,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往往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长恨歌》依托西安的华清宫,《大宋·东京梦华》依托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历史文化遗址,运用宏大的实景、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专业的演员阵容,重现盛唐气象、大宋繁华。

这类演出将厚重的历史以戏剧化、视听化的方式呈现,成为游客深度体验目的地文化的必选项。而游客的热情反馈,更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成功。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王靖雨说。

从银幕中的神话想象,到书桌上的凤冠记忆,再到园林里的戏剧沉浸,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具想象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嵌入当代语境,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未来,这些根植于传统、通向世界的中国IP,还将持续为文化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奏响属于新时代的文化新乐章。

上一篇: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赋能文化产业

下一篇: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